本帖最后由 GoldenRiver 于 2015-3-14 18:46 编辑 ; r' ]5 z" l! r' o" y C- @/ I
2 v3 i1 V& Q& D; q4 t1 d1 L `2 i
那城,那路,那村
/ ?& R" |! D1 }# G5 X! {( N& j -----------回忆北京 (金和, 2015年2月17日 于渥太华)
% l* W% M$ {8 O5 u- v. B& F % b& K) |* n5 |3 Z
在人生长河中有一些记忆使人刻骨铭心,时刻不忘。而有些却像夏季傍晚的微风,轻轻地抚摸了一下脸颊,就隐藏在脑海里的角落里,不见踪迹,偶尔在梦中不经意的拨动一下你的心弦。 2 g* D- V3 K! o5 O% e
# Y6 Y5 b( G5 F! V" M
套用一句二十一世纪的词儿,我属于北漂族。但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要北漂,没有现在的年轻人那么任性 ---- 带上身份证,办个暂住证就可以安身,没有带红袖标的居委会的大妈们找你麻烦;找工作时没人问你是否有北京户口,只要你有能力就成。而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时侯想要北漂无非几种途径:毕业分配到北京工作;到北京求学,毕业后再谋求留京;到北京做个小生意,不知哪天风声一紧,就被清理出京了。 * h# O/ L7 Y6 a
" [/ N3 [5 e0 \ W3 ^
我与北京的缘分源于当时女朋友的一句不经意的话。女友大学毕业后被保送到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读硕士,而我那时在沈阳农业大学毕业留校两年后也准备考研。我本科是学农业工程的,最初是准备跨专业报考本校的农经专业研究生。由工科转考经济专业,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只想凭与农经专业教授听课、请教建立起来的人脉关系,从而降低难度。然而,一次与女友的通话,改变了我的想法。女友告诉我,她的一位师姐很想毕业后留京发展,但其男友往北京考了几次研究生都没有考上,毕业时只好充满遗憾地离开北京回到沈阳。讲完这件事情后,她顺便扔给我一句话:有本事你也考北京的研究生呀!我知道,女友也想毕业后在北京发展,她不想像师姐一样让男朋友拖了后腿,留下遗憾。
# a" c$ i4 i& }: ` - \* _: @/ \4 z% e6 j8 `
听了女友这句话后,我彻夜未眠。是走求稳路线,继续报考本校研究生的既定方针?还是冒险而行,尝试一下看来不可能的荆棘之路,报考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的农经研究生? 最后,感情战胜了理智,把目标定在了北京,与女友会师!当第二天把我的这个决定告诉女友时,她话语中充满了惊喜,但更多的是担心:你有把握吗?是呀,距考试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如此大的改变,时间紧,我行吗?好在那个时候年轻,没有那么多的顾虑,只有敢打敢拼的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努力,最后如愿以偿,考入了北京农业大学农经学院的研究生。开始了与北京这座古老而又极富吸引力的城市缘分。 6 i3 R2 z; b V7 f9 K5 N8 @
+ ^( @) g( R# x. o, b 人生轨迹的变化,有时就在那么不经意的一瞬间。后来问女友,为什么当时将我一军?她讲,当时也没有什么更多的想法,只不过是想想毕业后要离开北京这座城市,一种无奈、无望之后的感叹。她没有想到我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也许这就是命运安排吧。 - y7 l, P# c5 ~+ Y. w0 F" y
( V8 w {+ ^7 M2 ]: n4 ]9 Q7 I 在北京学习和工作整十年。在这十年的时间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海淀区度过。如果把北京城划分为四块,我的活动空间就是在长安街以北、南北中轴线以西这个地域里。其他的地方偶尔去过,但不熟悉。
1 J7 C, y( r6 p* W" ]/ Q& W+ a * F* P# _ Q6 `* P1 Y9 w
说起北京的街、北京的路,有很多太著名的了,但在我记忆的的最深处,是那条名不见经传的、平凡的再也不平凡的路----清华东路。清华东路西起清华大学东门外,东止北沙滩。路西头距清华大学东门还相隔一块农田,田间有条无名的只供行人和自行车通行的小路把门和路联系起来。那时清华东路还是一条中间没有间隔线的马路,虽然有两座著名的高等学府中国林业大学、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的正门都在这条路上,但除了公交车外(恍惚记得有条公共汽车线路,355路,乘此路车可到五道口、中关村),很少有汽车经过。 6 G* y, w7 x" e3 D+ v8 |9 a7 [9 f% y
! W5 R6 y( D2 M/ L9 x0 L 那时我在北京农业大学读书,女友在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求学。每到周末便骑着辆自行车到女友的学校会女友。记得骑行路线有两条:第一条,从北京农大出来,沿着圆明园西路南行,上清华西路从清华大学西门穿行清华大学至东门而出,上清华东路到达女友学校。每次从清华校园穿过,表面上十分镇静,装作清华学子。但心里头每次都担心门卫盘查,回想起来,挺有趣的。另一条,或从农大路,或沿滨河路(那时没有路,只是沿着那条小河走)东行,经过北京体育大学(或从圆明园废墟中间穿过),从清华大学校区后面的海淀区东升乡的农田中穿过,在经过林大北门,到女友的学校后门。但印象中,第一条路走的最多。夏季里和女友花前月下,在清华东路上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我毕业后在北京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北京农业工程大学任教,自然也就和这条路更近了。以后有了女儿,也经常带她到学校的正门、东门前去玩,门前就是清华东路。女儿很多小时的照片都能见到这条路的影子。以后无论是在海淀乡挂职,还是在公司里上班、出门购物,每天骑自行车都要沿着或穿过清华东路。日日经过却不留意,但回想起来,这条路伴我在京的十年,寻找封尘在脑海里的记忆,这条路的那一草一木,原来还那么深刻!
6 v* y, F; c, T: u* w5 u7 @" E+ j5 C
0 m/ y1 ` {; W 由于和夫人同在北京农业工程大学任教,就有了在那里分房子的机会。在九十年代初期,北京的住房条件非常简陋。当时能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一间陋室,对于到北京闯荡的年轻人已经很不错了。记得我们在学校分到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房子是一个有三十平米大小的平房。翻出以前的身份证,上面清楚的记录着房子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职工三村三排5号。所谓职工三村,是几栋建在学校最北边的六、七排平房,距学校的北门还有五百多米的路程。村中每一个平房都有两间十多平米的屋子,外加后面一个四名方米左右的厨房,厨房中有上下水。平房中没有洗手间,村中有两个公用旱厕,是大家每天聚会聊天的地方!虽然艰苦,但毕竟是有了一个家,况且,当时学校的一位副校长就住在我的隔壁。连堂堂的大学主管分房子的副校长都住在村里,我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那个时候就是那样的条件。我们一家人在这里一住就是六年,直到我们去澳大利亚的时候。
$ L0 ~# t. x7 D" t D! H! I . _- [ a8 Z/ V, t; ~8 X" p3 _
三村的后面,就是海淀区东升乡的耕地,那里的农民在耕地上盖上大棚,种植蔬菜。我们住在三村里的村民,经常在清晨去大棚里买些刚刚采摘下来的蔬菜,非常新鲜。我们三村前面路东是一汽北京办事处,路东是学校的试验田,主要搞农机试验。在试验田的最南端、靠近学校北门的地方,是学校水利学院的试验室。当时水利学院搞鸡舍湿控设备,就在那里建了鸡舍,养了些蛋鸡,我们经常到那里买些新鲜鸡蛋,和淘汰的老鸡。现在一汽驻京办事处还在,那些试验田、实验室,以及职工三村,早就建成学校老师们的住宅了。
0 z5 b& F9 r z# E - x& v4 J( V) R# D$ L5 I
在96年底,东升乡把在学院路边上,与职工三村有一壁之隔的汽车改装厂进行改造,引进了一家国外的仓储式商场,叫普里斯马特,现在回想起来,那店名应该是英语店名的直译:PriceMart. 普里斯马特当时的运营模式和这里的Costco 一样:会员制。这是普里斯马特在中国开的第一家商店,那时对于我们来说是新鲜事物。 为了吸引会员,普里斯马特给大众的承诺是加入的会员,任何时候想退,百分之百退回会员费。当时已经知道很快就出国,不会在国内呆很长时间,但由于有了商家这样的承诺,也就办了会员证,去体验一下新鲜事物。后来开业后普里斯马特改变了政策,加入会员后退出不退会员费。出国前办理退会手续时,费了番周折,拿出最初该店的广告宣传单,才要回会员费。那个商场在开业时吸引了很多人,但可能是因为和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不同,后来去的人也就慢慢减少了,现在这个商场也早就不存在了。查了一下地图,这个地方现在叫圣熙8号购物中心。 % k9 D3 _! e" P- V, ~; {
0 c1 U( V0 v5 ~1 x9 c6 d1 i( T. l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回到当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看了一下,可那里早已改变了模样!城,还是那个城,路,还叫那个路。可那条路的原貌和那个村,只能在记忆力寻找了… … 5 C7 j, t) X$ t
1 w, f* t+ l7 ]- p; u/ J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