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太华北京 Ottawa Beijing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北京 美食
查看: 524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太极拳] cctv《体育在线》 体验真功夫 太极拳

[复制链接]

26

主题

131

帖子

3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062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3 13:0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luo88 于 2015-3-3 20:18 编辑

《体育在线》 20150223 体验真功夫 杨氏太极拳   视频

杨露禅 - 杨健侯 - 杨澄浦 -> 李雅轩 ->  林墨根  -> 王建业 -> 。。。(这一传承公布了太极内功练法核心秘密,下面我将多年来收集这一传承的我体悟感到不错得文章帖上。)



《体育在线》 20150222 体验真功夫 府内太极拳   视频

《体育在线》 20141003 体验真功夫 孙氏太极    视频

《体育在线》 20150225 体验真功夫 忽雷太极拳   视频

《体育在线》 20150220 体验真功夫 陈氏太极拳 (陈小旺一脉)  视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31

帖子

3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0629
6#
 楼主| 发表于 2015-3-3 13:54: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luo88 于 2015-3-8 19:05 编辑

杨式太极拳115式-林墨根   视频
林墨根大师解说要领,王建业演练115式杨氏太极拳第一段   视频



http://tieba.baidu.com/p/1538497191

此为太极拳预备动作之姿势,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眼向前平视,含胸拔背,不可前俯后仰,沈肩垂肘,两手指尖向前,掌心向下,松腰胯,而足直踏,平行分开,距离与肩相齐,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牵强,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
——杨澄甫原话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515/19/8402887_378023678.shtml


杨式太极拳预备式的作用以及方法

太极拳的练法各家各有方法,故而才有了杨吴等家的分别。唯有预备式是各家通用的。预备式就像我们在运动前的热身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引出气感。有了气感我们就能够觉悟到什么放松,什么是沉气,进而可以体会到什么是太极拳的运劲若抽丝,迈步如猫行。


        由于时代的变化,特别是太极拳作为一种运动项目普及化以后,预备式渐渐成了太极拳爱好者遗忘的方法。这一方面是因为前人从来没有对预备式的作用以及架子下过定义,只是作为入门引路的方法向亲传弟子口授,就连杨澄甫在《太极拳使用全书》里也只是用了“守我之静,以待敌动”这样一句话轻轻带过。另一方面或许是因为有人故意的削弱了预备式的作用,目的就是单单的以强调健身养身为主,毕竟有武功的人多了,好勇斗狠的事就很难避免。


        预备式的方法非常简单,首先我们要仔细对照杨澄甫的拳照,注意他的身形手势动作,有了这些感性的认识以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实操的阶段。

方法:
1.做到沉肩,两手下垂,手心向里,两手中指贴着裤缝。
2.两手臂先不动,将手腕尽量翘起,同时除拇指外余四指尽量并拢翘起(这时手指指向两旁)。3.转动手臂使手掌指向身体前方,这时应该可以感觉到你的腋部是虚空的。
4.保持这种姿势不变,在感觉到手指有发胀发麻或者发热的感觉后将手腕放下(不要慢慢放下),仔细体会手指手掌之间有什么变化。可以多做几下,加深体会。








预备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31

帖子

3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0629
5#
 楼主| 发表于 2015-3-3 13:47:22 | 只看该作者
悟拳--作者:王建业


     我在学练传统杨氏太极拳的过程中,吾师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林墨根老师常对我讲,练习太极拳首先要明拳理,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的拳,是聪明拳,若只知一味苦练,闷练,出身臭汗,不去想不去悟,道理不明白,这个拳是练不好的。要多想多悟,要默识揣摩,要亲师默像。这些道理,初练时,不甚明了,认为只要勤学苦练,岂有不会之理。有时到老师家去看到他端坐在凳上,或静卧在床上,呼吸吐纳,似在练功,也不敢惊动。有时老师偶有小疾愈后与他推手,感到他的手又轻又软,根本摸不到边际。于是发问,老师生病期间,没有外出练拳,我感到老师的功夫反而在长进,是何道理?林师答曰,虽然没练拳却在想拳,在悟拳,我坐在凳上,睡在床上都在想你们的太老师李稚轩练拳时的气势,神态,他老人家还在给我传授功夫呵!前辈拳师无时无刻都在悟拳,可见悟拳在提高太极拳功夫中是何等重要。

我们练习太极拳也要悟拳
     习练太极拳,有的重点放在套路锻炼,练习动作是一个阶段和过程,要使这些动作完全达到由意指导,却非经过悟拳不可.我辈系上班族,平日里忙于事务,经常出差。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或因在旅途中乘坐车、船、飞机等,有时间却无场地,或生病,身体的运动受到场地限制,但头脑清醒,我想为何不利用这些时间,用心用脑,用意去悟太极拳呢?我把这种肢体不动,仅用心、用脑、用意去练习太极拳的练拳方式称为悟拳。

如何悟拳
     由于我练习的传统杨氏太极拳有115式动作,现仅以预备式到起势两个动作说明。悟拳时,全身放松思想要静,呼吸深长缓慢、均匀,要对老师尊敬,要对先师传下来的太极拳崇敬,以这种“静、敬”之心态练习太极拳,杂念不易产生。悟拳时的姿态,采用坐式或卧式,眼微闭想老师或先师(从照片上看到遗像)练拳时的神韵,自己站在浅草地上,两脚成45°,头脑里先将杨澄甫先师练拳的十大要领默记一次默记到身体的哪个部位,那个部位就放松一下,首先心放松,呼气时,有意识地把心脏这个重要器官往腹中下落,即心要放宽些,决不要处于提心吊胆那种状态,有的还不自觉。腹微外凸,胸微内含,把全身各部位都安顿好,放松了。感到自己的站立完全由骨髂支撑着,外面的肌肤就像毛巾搭在上面一样轻柔,能够骨升肉降,久练后感到骨髂和肌肉有一种分离感,抬臂上举时,骨在上升,上面的肌肉却有下坠之感。头容正直,舌尖轻抵牙上腭,随深长呼吸,口内渐生津液,多时吞入胃中即可。两手自然下垂,指微弯曲,中指轻贴裤缝,随深长呼吸,感到裤与手有轻微摩擦,吸气时,这个摩擦有向上之感,呼气时有向下之感。重心落于左脚,左脚微弯,全部承担整个体重,右脚向右迈一步距离与肩同宽,脚尖先着地,再渐至右脚掌全部落地,左脚跟不动,左脚尖向右微关,使两脚尖平行朝向前方。重心落于两脚之间,用意将两手指放长,脚跟之蹬劲传递到腰脊之劲将两手及臂向前向上抬起,手心朝向地,千万不要用手臂之劲,切记。两肩始终松沉,不能耸肩,两掌之间距离比肩略宽,抬至两手掌与肩平齐时,吸气结束,将两手掌及臂环状收回,两手大拇指微内扣,带动两手掌下落至两手不能下落时再坠肘,两掌在腹前渐分开,两手腕微上翘掌心与地面始终保持基本平行,落于两胯旁,坐腕舒指能感到指骨节轻微响声,手指有发涨感,尤以食指、中指、大拇指最为明显。直到两手掌渐贴于裤缝,呼气结束,起势完备。在呼气的过程中,全身的肌肤从上到下有层层向下坠落之感,腹部渐感充实,气沉丹田,并通过两腿达脚底涌泉穴入地三尺,这些动作,虽未实际操作,但头脑里已经想清楚了。经过意念悟拳,真的练起拳来,意念一带动,身体各部位自会随意念指挥运动,太极味道愈来愈浓厚练拳的兴趣会越来越大。

检验与体会
     检查起势动作是否正确,有经验者可用两手轻贴在练习者的腰脊处,吸气抬臂时,腰脊处有上升之感,当两臂下落呼气时,腰脊处有下降沉气之感,经一段时间锻炼,呼气时,全身各处有下沉之感,吸气时两手劳宫穴,两脚涌泉穴有内吸之感,呼气时,该部穴位有外凸发涨之感。最初练时,我感到两手之劳宫穴随呼气有股凉气向外冒,数月后一直到现在变为一股股热气随呼吸向外冒,不知何故?现在这种感觉能够到整个身体各个部位,呼气时身体有向外膨胀之感,吸气时有收缩蓄存之感,练拳下来,观察自己两掌,气血充实,颜色微红(与练拳前对照),意到那里,那里就有加强感,这种感觉应用到推手中,能感到脚跟有股无形之力顺着骨骼源源不断地传递到手指,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节节贯穿,指似剑、掌似刀、渐练成刀掌,剑指功夫。推手时,对方变化,这股劲会跟着变化,就像导弹跟踪,雷达跟踪那样,始终能触到对方重心上,迫使对方重心移动,脚动步。进而这种感觉布满全身,彼挨我何处何处就有沾粘劲,不丢不顶,能棚、能柔化、能抖弹、能棉软、能坚强、能沉稳,虚实变化莫测,能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对应得心应手。对太极拳的每一势经悟拳后,再对整套拳演练,在意的指挥下动作与呼吸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练拳后虽大汗淋漓,心情却特别舒畅,心情极佳,头脑清花亮色如同九寨沟的泉水清澈透底,脊背、颈部有凉悠悠的感觉,这种状态好像一部自行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使用,表面油漆老化,但各个运转机构的间隙随磨损而随时调校,骑起来一样灵活自如,舒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31

帖子

3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0629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3-3 13:39:01 | 只看该作者
浅谈“松则沉”     

王建业


一、初学太极拳时才知松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开始学练传统杨氏太极拳。启蒙老师是我父亲,他是成都市南郊公园武术辅导站的太极拳教师,今年已八十五岁了,身体仍很健康。他的老师是太极特级大师林墨根先生。那时林老师及子林文涛先生时常到我家来指导父亲练拳,练完拳他们还推手。在我眼里,父亲是山东人,自古有山东出好汉之说,他会些武术,点穴术功夫。林大师轻轻一推父亲就摇摇晃晃,站立不稳,我在一旁看见心里十分着急,恐怕父亲年纪大抵档不住,便自告奋勇来试。墨根老师的手搭在我身上,立即感到脚下发飘,稳不住,林老师轻轻一推,我竟倒在床上了。我不服气,心想自己练过举杠铃、石锁,有些气力。我见文涛戴一付眼镜,文质彬彬,体格清瘦,比我年纪还小些,就去推文涛。接连猛推几次,直到推得双手发软,脚步后退,已是气喘吁吁,他竟纹丝不动。休息一会,我又去推墨根老师肚子,他肚子一鼓,反将我弹了出去。我感到茫然了,这是什么拳,如此厉害。只记得林大师讲,练太极拳首先要用意不用力,要放松,才练得出功夫来。从此,我对太极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推手更是爱不释手。此后就拜林墨根大师为师学习杨氏太极拳。现就“松则沉”浅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供爱好者探讨。
     要入大极之门,要领很多。一个“松”字就十分了得,看似容易,真正做到体认松了却十分困难。练太极拳与“松”有关的要领就有:放松、要松、松净、松舒、轻松、松柔、松开、松心、松身、全身放松、松软、松透、松沉、大松大软、似松非松、松弹……。初学时,老师说不会放松。练了几十年,老师仍说松得不够,没有松透。到了耄耄之年还在找松,要松到何年何月?松的标准是什么呢?根据我这些年练拳的体会,“松”是有层次和质量的,有自我感觉的松,有推手对杭中的松,有散手博击中的松,有日常事务中的松。

二、自我放松
     练拳开始,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放松。
     首先,从思想上排除头脑中和各种杂念,松心用意,专心一意用意指导自己的行动,让紧张的神经系统放松。其次放松内脏器官,使它们松到位。再次,从头、颈、肩、胸、脊、腹、胯、膝、踝、足、肘、手、筋等逐一检查是否处于自然放松状态,各个关节是否松活,肌肤是否松柔。身心稳静后,才按照太极拳要领行拳。一般地讲,练完一套传统杨氏太极拳需时半小时左右,不能因工作忙,时间紧,为赶时间,忽忽忙忙,为练完整套拳架套路而练,那样是达不到锻炼效果的,对身体反而有害。若时间不够充分,可练其中一段或进行单式练习。
     放不松是顽固的,反复出现的。在练拳的过程中,思想上会产生些杂念,神经系统又不自觉地开始紧张,身体的某些部位也紧张僵硬起来,但自己还不觉察。易紧张的部位因人而异,但以肩、胸、腹、腰、胯、肌肤最不容易放松。思想上注意一些,这些部位就放松些了。因此在演练拳架的过程中要有意反复几次检查自己不易放松的部位,当然有明师指点,会更快发现那些不易放松的部位,就像自己的缺点自己不易觉察一样。久之这些易紧张的部位就逐渐自然放松了。当然用意也不要太过,要无过不及,太过又紧张,反而放不松了。这样日日练拳的过程中,反复不断地检查,日日放松,时时放松,克服紧张情绪,放松自身肢体,在练习太极拳架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松”的滋味。
     有些练习过举重,健美等项目的拳友,其肌肉像青蛙腿状,长期紧张习惯了,硬梆梆的,肌肤最不容易放松。我有个学生,上肢肌肉发达,能倒立行走,是学体操专业的。由于运动性的伤害,体操不能练了,但又爱好运动,跟我学太极拳。叫他全身放松,那手臂上的肌肉,紧张惯了,哪里放松得了,我教他骨架练法,别人练太极拳架,他则练太极拳骨架,练时放松肌肤如同毛巾搭在手臂上,肌肤依附在自己的骨架上。经一段时期锻炼也放松了。
     还有一位短期学员,因他长期有意挺胸收腹,十分刻意锻炼上肢,体型已成倒三角型▽之状。胸腹一直处于十分紧张状态,放松是什么滋味都找不到感觉了。我感觉他腹中胃肠上涌,已浸占心胸空间,要放松胸腹,谈何容易。我叫他观察二、三岁孩童,他们是没有思想压力的,全身是放松的,腹是柔软的,呈微凸状。同时叫他有意放松胸腹,叫肠胃下落到位,放松心子把把,把心放宽些,让心脏这个重要器官占据的空间位置宽敞些,让内脏器官回归到它本来的位置去。学了几日,怕学会放松后改变其外似雄壮的倒三角形,终弃之未学。
    练习太极拳架,就是要用意不用力,加强训练自我放松身体的能力。那些容易紧张的部位更要用意,久之自然逐渐变软,变柔、放松了,再按照行拳的其它要领,拳架的太极味就有了。很多为养身,健身目的太极拳爱好者,其放松层次都处在此自我放松阶段。

三.在推手中找松
     我认识的一些太极拳友,有的练拳时已有五十多年,年纪已七、八十岁了,仍每天练拳不辍,从外表看拳架也十分优美。大家都是朋友,彼此都比较了解。他们知道我爱练拳、练内功、爱好推手,加之我态度好,时常到我身上来摸摸劲。感觉一下何谓松腰转胯,气沉丹田,含胸拔背,劲起于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等较难做到的要领。无论如何推我,肢体放得很松,脚下立地生根,用不上劲,有力使不出。甚至推我手指能感觉到手指与脚跟连接在一起,将他的推力从手指传递到支撑脚入地而去。反之,我轻推,对手立即脚下不稳,叫你哪只脚动,哪只脚必动,屡试不爽,有VCD为证。拳友发问:“我们都在练太极拳,练的还是传统套路,都练了几十年,怎么达不到你那种程度?”我讲:“大家练了几十年传统杨氏太极拳,有的年纪都八十多岁了,无病无灾,精神好,身体健康这也是功夫,健康就是财富。”仅练太极拳架,不练推手,对松的理解是不够的,别人的手刚搭到身上,身体的本能反应就顶,这是练习推手中找松不可缺少的过程,经常与推手的高手过招,顶得凶吃亏得凶,认识到顶在推手中是要吃苦头的,吃亏多了不敢顶了,不顶也就放松了。当然在学练推手的初期,刚一放松,容易产生懈和丢的毛病,与人推手输得多,不要气馁,认识到懈不对,由顶到不敢顶,继而达到不丢不顶就放松了。这种在推手中得到的松较仅练拳架自我的松要高一个层次,也是对松的认识的一个飞跃。
     松得彻底了,易体会到气沉丹田,若再松到脚底,身体便会产生沉的感觉,与人推手,自己感觉稳沉多了。郑曼青大师讲:“能松透,即是沉,沉与松原是一回事。”李雅轩大师讲:“打人不入内,是松的功夫不够,尚未松静,还有拘滞之力牵制。”墨根大师曾跟我讲,他在跟雅轩大师学拳时,对松的认识有一段经历,那是还是国家困难时期,一次墨根大师买了两根带肘骨的蹄子和半斤雪豆去看望师父,雅轩大师拿过一只蹄子,掂了掂,问道:“此蹄多重?”,林师暗想:莫非师父嫌少?惭愧道:“不足一斤”,“乱说”,李师正言:“拿去掂量”。林师揣揣不安地伸过手去,被李师用蹄子敲了手臂,痛得钻心。林师拿着蹄子到厨房,方才恍然大悟,此蹄不足一斤,只因剔去了关节处的蹄筋,没有牵扯,敲在身上尚且承受不起,人之手臂又何止一斤呢,若松下来没有牵挂,自然浑厚沉重。经于悟到松则沉,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前辈大师已为我们指明一打练习太极拳放松的检验标准,松的标准,是看你有没有沉,松得愈彻底,沉劲也愈大,有了沉,你的松才是真松。
     拳架为体,推手为用。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若仅练拳架,不练推手,仅靠自我放松是松不彻底的,就像自己的缺点自己不容易觉察。有明师指导,一搭手便知你身何处没有放松,毛病在哪里,就要在该处下功夫,克服自身的缺点,按照老师传授的太极内功法专门练习肩、胸、腹、腰、胯等最不易放松的部位,长期用意修炼,真松了,沉劲出来了,脚下有根,身桩扎实,上虚下实,推不动,拉也拉不动,立如秤准,成不倒翁之状。既便个头小,身高力猛者来推,才能松化掉,。几年前,日本冲绳某武馆教师及弟子四人,澳大利亚太极访华团到成都拜访林墨根大师。林师叫我第一个上场,我身高1.62米,体重63公斤,对手向高1.8米,体重近100公斤,众目睽睽之下,摄像机,照相机的镜头对着,条件还是只准化不能发,动步为输.我上虚下实,立地生根,任随友人推肩、胸、腹、胯等处,均能松化之,友人无不称奇,对太极拳的兴趣更大,要向墨根大师学习太极真功夫(有VCD资料)。在推手中,有外力的情况,能放松了,松彻底了,松透了,有了沉劲,练拳时脚下有根,才真正体会到立身中正,十三势中“定”的作用,有了沉练拳时渐生一种气势,上身会放得更松,练拳的质量进一步提高,逐渐从“花架子”中脱颖出来,拳架的太极味更浓。继续练下去,松出一种浑厚之劲,一种贯穿劲,一种透劲,这种沉劲,具有穿透性,推手时,将手臂搭在人身上,对手若用力抵抗,抗力越大,透劲越大,甚至透入骨里,痛得钻心。有了这种沉劲,个头小的才能抵御那些身高力猛者,否则很易被人推动,让人瞧不起太极拳。
从松到沉有了理解,对前人留下的拳经老论会有进一步的理解,很多先前看不懂,理解不了的论述,会茅塞顿开,理论认识提高了,拳架和推手的水平也会水涨船高。

四、在散手中找松
     练习推手到了高级阶段,步法和招式已无定势,全凭两人听劲,随意而动,步活身灵,有发放,跌赴,时有劲断意不断现象出现,攻防性更强,太极八法及十三势应用更活。更需对太极应用十三势即:沾接连采,惊劈崩弹,缠绕封点,扔。有了理解才行。我和林文涛老师在练习太极散手时有如下体会。两方搭手极轻,如虫爬,用意接,全身意气布满,搭住即沾,与对手相连,攻不进,逃不脱,采动对方重心,手在对手脸部挥晃,惊吓对手,向下发劲为劈、锤、崩对方中路,刀掌切,手指松弹,动步缠绕对方使其桩步不稳,拿缠对方劲路,封喉抹眉,切脖,点穴击倒对手,若想逃脱或用劲过猛,已被抛扔出丈外,身体还未立稳,他已疾步如银蛇穿梭到了面前,功夫稍差的怕你跌倒,将你接住。在这种推手中,必须全身各处都得放松,不与对手斗力,想顶也顶不起来,身体某处刚出僵劲,已被打出,自己心里渐明白该处为何未放松。文涛是太极散手高手,武德又好。至于伤不伤人,全凭他的意念和所用劲道。例如:封喉时,仅用大拇指和食指虚捏对手喉头,手挥晃脸部时,手轻触即收住劲,并不击伤对手,绕步时,脚下管、套、勾、锁对手腿部,若松不开,顺势已绕到对手身后,膝顶、杠摔、抛放,抛得出,也能将其带得回,不用护具,而不受伤。技艺差者,心知肚明,细心体会太极散手之神韵,对散手中的松理解更上一层楼。在练习太极散手的过程中,若全身不放松意气未布满,缺陷处就会挨上。若技艺差者,茫然发劲,因他在发劲时,高手已知,虽然时间极短,仅零点几秒,技艺高者可在你发劲前,发劲中,劲断时,在你身肢发紧处,顺势借劲发放,输得更惨。经过这些训练,对突然爆发力的打击下,身体也渐本能反应放松,对大松大软,对轻灵的妙觉,电闪雷击,捕风捉影,虚无、神明才逐渐有所认识。
     当然,由推手进入散推手的阶段,对松的认识还不够时,对手发劲时。身体会条件反射的紧一下,这时是发放的好时机。例如用掌根抖动对手重心,对手一紧,立即用腰腿之劲,达于指尖,将对手抛出,或用指尖点动对手重心,掌根发劲,将对手抛出。墨根大师经常发放我等,初时想顶住,身体发紧,挨得痛,挨打的次数多了,知道不敢顶了,被打松了,与他人推手时,虽被突然短劲击中,身体的条件反射不是紧张僵硬一下,而是放得更松,即便被抛出,步桩不散,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劲断意不断”,其中滋味只有被太极大师发放后,才能体会到,非笔墨所能言语。(笔者整理墨根大师近二十多年的推手发放术VCD可以为证)。
     在太极推手和散手中能将人腾空抛出丈外,一些人总持怀疑态度,总认为练太极拳慢腾腾的,那里会发出那么大的劲。笔者曾与某散打运动员在成都体院的人体生物电磁频感仪上同台测试,现将这段经历回忆如下:
     1998年6月,笔者经常在成都体育学院操场教授传统杨氏太极拳及推手,该院太极拳研究生,武术六段费××对传统太极拳和推手十分敬仰,其简化太极拳动作十分优美,但对推手中的发劲信疑参半,与我推手,被腾空抛出(有摄像资料),他告诉我,他想写一篇论文,谈太极拳的发劲和长拳的发劲有何不同,其指导老师司云太教授也授意他找一位民间太极拳手与散手运动员同台测试,我答应了,记得那天下午四时左右,小费在体育医院门前等我,同时到达的那位运动员二十多岁,比我高半个头,我们互相问候了一下,知他是一位散打亚军,他问我练习何武术,我说仅会传统太极拳和推手。进了测试室,才知那是台贵重仪器,房内十分整洁。工作人员叫我俩只穿一条短裤,用纱布在我们的手、臂、胸、背、腹等处擦拭几下,将测试线的一端(传感器)粘接在上面,另一端连接在仪器上,测试人员叫我们用自己最得意的最顺手的发放动作发劲,仪器会自动记录下发放过程,示波器会显示出来。平时推手都是双人对练,现今没有对手,身上又沾了些传感器,总感到不舒服、不适应。每逢大事或与生人推手,我都要默思墨根大师教诲:“全身放松,大松大软,气沉丹田,松到脚底,心若静水,以静制动,以平常心态对待不平常事”。他发直拳、摆拳、勾拳、冲拳等势,我用揽雀尾的按势,搂膝拗步,搬拦槌,海底针等单势发劲。只见示波器上,波峰迭起,有高有低,从示波器上我看出了我俩发劲波型差别,只要肌肉稍有一点紧张,图形就开始抖动,他发劲时要将拳收回,我发劲时没有准备过程,肌肉是放松的,从发劲开始到发劲结束,时间短,波峰值大。现场测试人员都感到十分惊奇,我发劲的峰值高出了他三分之一。据他们讲已超出常人几倍强度,他们在电脑里记下我的年龄,性别,练何种拳术,测试完后,我们在一块吃饭,他们讲那些数据还要整理,对比,并说我是四川省第一个代表民间太极拳界在这台仪器上测试的人。我讲,今天还未打出最佳效果,主要是对仪器不适应,在四川太极拳推手研究会像我这点发劲的比比皆是。
若请得林墨根大师,林文涛老师来测试,效果会更明显。我将此事向研究会作了汇报,林文涛、陈桂勤等又去测试,效果更加显著,终使得太极拳发劲有了科学的测试依据。

五、在日常事务中找松
     练习太极拳、推手、散手要放松,其它运动和日常事务也要放松。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神经容易紧张,去完成某项工作易疲劳且效率不高,长期练习传统太极拳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一趟拳练完,全身放松,心情舒畅,头脑清淅,处理事务用意善用智慧,凡事经过思考,不易冲动,作工时善于巧力,不用蛮力,身手敏捷,处理事务有条不乱,整体观念强,若是一个领导者会有超前意识,发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达到事半功倍效果。若再将推手中和散手中体会到的“松”应用到日常事务中,更能吃苦耐劳,工作压力大也能胜任。且能承受工作中的突然打击,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危机关头,仍能头脑清醒,采取正确的措施,既能保护自己,又可挽救他人。记得十几年前的一件事,我单位一青年人结婚,我也去了,婚礼结束参观新房,那楼道较窄,楼梯较陡,下楼时,突然感觉后面一阵风声,一人从楼梯冲将下来。我舒开双臂接住来人,定睛一看,原来是新郎下楼时脚下一滑下了梗楼梯。脸色都吓白了,撞到我身上,他讲就像软着陆一样,若不是我接住他,恐怕要跌破脸面,甚至骨折,他拉着我的手,非常感激之情,我讲是太极拳救了你,事隔多年,他对当时的情形还记忆犹新。
     要继承和发扬太极功夫,就要从基本的要领去做,要从“松”字入手,松则沉,沉则轻,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化则发。今仅就松则沉谈谈自己的体会,其它的要领,以后再谈。(王建业)QQ:3703841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31

帖子

3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0629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3-3 13:27: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luo88 于 2015-3-3 20:15 编辑

李雅轩太极拳精论


  未随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如这样子才能恢复人在未被事物缠绕之前的自然稳静及天 生具有的灵感。稳静之后而后出动,并要在动时仍保持其稳静,不可因动将身心的稳静分散了,这是需要注意的。按人身体,本有天然赋予的健康功能,所以未能人 人健康者,是因未能锻炼身体,以培养这种天生的健康,而且被些事物的缠绕,将这些自然健康功能给摧毁了,所以不能人人身体健康,今要达到健康,就必须先将 身心放松,静下脑筋来,以恢复身心的自然,恢复自然之后,也自然会有天生的健康功能,不能只是一味的操练身体的外形,也不能像和尚道士之只修炼内部静坐养 神,必须动静参半,身心兼修、内外并练而后可。太极拳的练法,其最重要的是身势放松,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深长呼吸,气沉丹田等。这些规矩,每 练时要想着这些,日久才能起到健康身体和治养疾病的作用。假如练时动然而太极之气沉丹田怎样可以作到呢?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作散慢,气意上浮,那就对身体无甚补益,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对气沉丹田这一规则是很重 要的。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如是用 硬力将气意压下去,那就会弄得周身不舒服,甚至身体发生疾病,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者应当多加注意

   此外,尚须平时注意精神上的修养,以作功夫的辅助则更好。 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如此当稍待,以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出动时,仍用一点点思想上的意 思松松的将两臂棚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每见练者,不知本此意思用功,混身扭扭娜娜,零零断断,浮 浮漂漂的局部乱动,以为这是太极拳。这是大错,以致长时间练不出一点太极拳味来,未免可惜。练拳时当细细体会,找它的要领。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 月便用两臂有松沉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这到是很自然的,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如再有明师指点,对太极拳的道理也就会一点一点的领悟,身上的 灵觉也将会慢慢地充实,如此则不但在修身方面有显著的功效,即在应用方面也会有巧妙的动作,这全是由于在松软的基础上着手练功作出来的。如果只是散漫飘浮 的练法是不行的。

   太极拳在初练时,是感觉不出什么味道来的。但是只要有耐心,有恒心,细细地体会,时间久了,便会感觉趣味浓厚,使人百练不厌,愈研究愈有味道,愈体会愈有 兴趣甚至形成一种癖好,一辈子离不开它,其终身健康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了。为了功夫的增进,要经常不断的思悟其中的道理。每练功进,如何虚无的气势, 如何才有松软沉稳的情形,如何才有丹田之沉劲,如何才能有绵绵不断的味道,如何用意不用力,如何身势经常保持中正,如何有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意思,如何才有 入里透内之劲道,如何打松净之劲,如何以心意之去,如何以神经之动,如何能来之不知,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如这样练下去,以后就有好的进步了。 平时要在出动时,心里应如何作想,如何形态,如何神气,如何出手若无所为而又有包罗万象无所不为之气势,这也是很要紧的。假若是出手有所为,心里先有一个 主观的定见,那就恐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流于外功之明劲,成了多着多法之硬功拳的情形了,此理不可不知。在练时,稳静安舒,心神泰然,反听观内以审身心之 合,这才是练太极拳功夫的态度,否则虽表面似太极拳,实则非太极拳功夫也。 太极拳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已,但一切要在稳静的基础上作,不可有慌张冒失的现象。它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 根,此太极拳之道理也。其健身方面,全凭呼吸深长,气血畅通,头脑安闲,心神稳静其应用方面,全凭虚无的气势,沾粘跟随,在几跟几随之中,我之身势早已 吃进彼身,一切的机会自送上手来,在这个时候,我的神气一动,早已如触电样将其打出矣。

   在练功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神气贯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以这种灵觉用之于推手,体会对 方之来劲,是百无一疾的,既已知道对方之来劲,便可顺其来势,随其方向,而作跟随沾粘之动作,他身上之缺点,便会自然的发现出来,我趁势击之,则自无不中 之理也。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是太极拳的四步功夫。学者宜本此方向细细体会,才能练到妙处。 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凡一切处事接物,皆全赖于此,不独打拳推手也。但灵机是出于大脑神经,所乙太极拳的功夫,首要在稳静的基础上练功,以养其大脑中枢 神经。但所谓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仍是 不静的。如果这样,就不是真静,不是真静,就不能养大脑中枢神经,也就出不来特殊的灵感,此理又不可不知。

   练太极拳的功夫,在预备势时,就一定要使身心稳静下来,真稳静下来之后再行出动。尤须注意的,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切记切记。

    在动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腰脊率领,牵动四肢,绵绵软软,松松沉沉,势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将一趟太极拳形 容出来,不是四肢局部之动,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如此可坚持日日按时练功,不要间断,以后就会有显著的进步。假如练后口中 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按时练功了,当速请太极拳明师指正了,否则毛病暗出,则更不易改正。


   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稳静安舒可以蓄神, 呼吸深长可以养气,久而久之,则神气自能充实,身体健康也自然增进。太极拳所讲的柔软,是指的周身均匀,配合一致合度。在生理上、在健康上、在技击上所需 要的柔软,而不是脚翘得特别高,腰折得特别弯,这样失掉了灵感性,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软。因为这些不合生理的柔软,只是好看而已,但在技击和健身方 面,都没有什么好处的。


   在太极拳的功夫方面,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需要在这些软活柔动中作到均匀有沉着的心劲和雄伟的气势才够味。以上这情况,是要在练拳日子久了,功夫 有了基础之后,再经老师详细的口传面授,说些比喻,作些示范,形容其气势,慢慢地悟会才会有的,而不是一言两语可以了事的,也非笔墨所能描绘。这种雄伟的 气势及沉拳的心劲,是在身势气魄之内含而不露的,不是摆在外面的。以上这些情况,要有真的太极拳传授而又有功夫的人,才能鉴别出来的,如哪些毛手毛脚的太 极拳家,是看不出来的。如他们看了,反以为是不好,或出些反对的言语,如说什么太慢了,或说架子太大了,或说太神化,太迷信了云云。所以说,凡是对某一项 学识设有研究的人,就会发言不当。

   练刚柔不如练柔劲,练柔劲不如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又不如虚无。虚无的气势,才是太极拳最上层的功夫。其主要的练法,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以意贯指,日积月累,内劲自通,拳意主能上手。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正,以思想命令于腰脊,以腰脊领动于四肢,尚须以神气相配,上下相 随,完整一气,否则非太极拳功夫。松软沉稳的形势,如载重之船,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力。

   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与他种拳不同之处。如 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所以称为内功。

    找上下相随,是初步之练法。找轻灵绵软,是中乘之功夫。找虚无所有,才是最后的研究。盖轻灵仍有物也,如到虚无则无物也,则一切无不从心所欲,以达通玄通 妙之境界。太极拳之虚无气势,在技击方面,其变化作用,其妙无穷。如遇刚劲来犯,可以使其捕风捉影;遇柔劲来犯,可以化之于无形,使对方找不着实地,摸不 着重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太极拳在前清咸丰时代,有些人称它为神拳。余以为这个名称很有道理。称神拳者,并非指神怪之神,而是神经之神,神气之神。一者是因在练功时不是用力,而是 用意,用神用气;二者是在对手时,其动不是专靠肌肉的伸缩为主,而是以神经之动为主,其变化运用巧妙神奇,有令人不可测度之处,故称之为神拳。每练功夫, 要细细的体会功夫中的精微奥妙。这种精微奥妙,是在思想之内心而不在手势之外面,所乙太极拳的功夫,只靠操练还不行,需要用悟。用悟就必须缓慢,必须稳 静,如不缓慢稳静,就悟不出去,悟不进去,就找不着太极拳的味道。学者须特别注意。

  澄甫先师每作推手发劲时,只见其眼神一看,对方便觉惊心动魄,有顷刻生死之感,此乃体态与精神合一,能在极短之时,将全身之力量集中而发,能起在突然之 间,迅雷不及掩耳,令人不可抵御,亦无从抵御故耳。平时练功所以稳静缓慢者,正为蓄养此精气神,即内外各部配合之妙用也。如练时太快,非但不能蓄神养气, 即内外各部之配合亦必难作到恰到好处,故发劲不充实,气势亦不惊人。 周身松开,上下完整,是太极拳必须之条件。我过去练功夫的经验,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沉下去,日久则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如动作不整,整而不松,或 只两肩松而腰腹胯背不知如何为松,或肘腕指节等处不知如何为松,或练后掌心无鼓胀之意。此皆因无正宗老师传授,内劲则永远不会有,愈练愈离太极拳远矣

太 极拳的功夫是走轻灵虚无、稳静松软的劲,其它拳门多是讲神气活现、刚柔相济的劲,太极拳是神意内敛,外家拳是精神外露,内外功之区别也就在于此。

刚柔相济 ” 并不是说他不对,而是要看他怎么一个刚柔相济法,太极拳之刚柔相济是说在技击中有忽刚忽柔,要轻则百无所有,要重则可以无坚不摧,这是虚实变化、刚柔轻重互化的意思。

    吾辈练拳,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而尚不能将身势松得干净。如在练功时,心中先存着一个刚柔相济的思想,哪还能将身势松得干净,而没有一点拘滞别扭之力呢?如 这样子的刚柔相济的练法,我相信一辈子也将身体松不纯粹了。如这样又刚又柔的刚柔相济的练法,日子久了,会将身体练成为一种僵肉力,在筋骨肌肉之间也起了 一种僵肉的 ” 胚胎 ” ,有了这种 “ 胚胎 ” ,就一辈子去不掉了。有了这种情形,他的神经感应也必然非常迟钝。练大极拳全凭神经感应灵敏,如灵机性少了,那太极拳还练什么!灵机是出于神经,神经的灵 敏是人身上之至宝,所以太极拳练法在未出势之前,预备式中就先要松身心、静思想,以养神经上的虚灵为第一要着。


   练拳应本王宗岳拳论用功,又要本着我教你们的情形去思悟,就不会走错了路,如心下时常思想些他们的功夫,违背太极拳的原理,那与功夫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要联络些有真太极拳功夫的人为友,互相切磋,对提高功夫很有益处,否则是不会进步的。在过去把太极拳称为 “ 神拳 ” ,意义有二:其一是太极拳在练时是用神用意,于藏而不露之中,其主要是用神,所以称为神拳;其二是大极拳在对手时变化神奇,冷快绝伦,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 中,有时神气一动对方就惊心动魄不知所措,所以称之为神拳。早先,杨禄禅称神拳 “ 杨无敌 ” ,就是这个道理。一般学术家多在筋骨肌肉上练些刚柔伸缩的动作,而不是以神、以气、以意为主。如练太极拳只是用这种筋骨伸缩动作为主,那功夫就练不好。如 定要兼练些其他的功夫,那势必将身体弄成混浊僵肉的劲道,那在轻重虚实变化上就感应不灵了。练太极拳亦如学习马列主义差不多,要时时刻刻保持它的纯洁性, 如不注意就会变成太极拳的修正主义,此不可不慎也

极门中拳、刀;枪、剑皆有,可以健身,亦可以有技击上的作用,将太极拳的东西练好就不 容易了,如再兼练他门的功夫,难免艺多了不精。太极拳是聪明人练的拳,一要有真功的太极拳老师传授,又要舍得下苦功学习,尤须是要有聪明智慧,不然就成不 了好手,王宗岳拳论云: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又云: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功夫耳,有练太极拳的天才,正好以求,但必须专门研究太极拳的道理,如 兼练些杂门的东西那就练不好了。

“ 揣思摩像 ” ,我当先也常有之,要想起杨老师打拳推手的神气,便觉功夫有进步,如长久不见老师了,练拳就找不到味道了。近有人竟不知思念教者的意思,肯定是不对的。对 太极拳的体会:松腰塌胯、虚实分明,一吐随起,一纳即伏,手领神到,意气布满,一动全身随,真气内鼓盈,身如轻舟走,脚与地面通等等皆对。不过在练架子 时,身势应如载重之船行于江河之中,是又有动荡之形势;又是非常的沉稳。起,不离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触到河底,船身始终是由水的浮力托着的,亦就是说人 练拳的身体,是在脚腿上之弹动力托着的,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如只说如轻舟走,怕是不懂悟解的入,把意思错解,将身体气势练浮起来,胯以下应以 气使其下沉,腰以上、背项、顶部分应是以神往上提起的,往下去的是全身重量落于脚底,与地面过电打通。如这样子一沉一拔,、将胯以上拉成一个整体,再与脚 腿通,然后以神领动,并且以气鼓荡着、来使身体作拳势的一些动作,这叫作用神、用意不用力。如专用筋骨肌肉有形之体做动作,那就恐怕忽略了神、意与气势在 练拳上的作用,只是一个肉体在涌动,那有什么味道之可言呢?关于这点要注意,切切。

   在练拳时,身体如火车的车箱,脚腿如火车箱下之大盘丝簧,车厢是托在盘簧上的,不使车厢上起离开盘簧,也不使车厢下触着硬地铁轮,如这样我以为才对;功夫之锻炼因个人之身心性格不同,所以所找的道理也不一样。


   我练功夫的方向,是找大松大软,是找虚无的气势,是找神明的感应;是找莫测的变化,不停留于筋骨肌肉的初步锻炼过程中。我以为,这种大松大软、神明感应、莫测变化妙处无穷,我不以为它大松大软了就不能敌抗对方之来手

摘自陈龙骧先生<杨式太极拳精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31

帖子

3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0629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3-3 13:16:24 | 只看该作者
杨式太极拳起势精解 作者:林墨根

余自从跟杨氏太极宗师李雅轩习拳以来,至今五十年。时刻谨记先师教诲,刻苦练功,不敢有丝毫倦怠。常忆先师练拳,尤重起势,我时时揣之却未能深思其中奥 秘。直到2002年,83岁的我因胃溃疡大出血住进了医院,历经三次大手术,骨瘦如柴,大肉若脱,医学专家断言活不过三个月。躺在病床上,我又想起恩师的 教诲,开始专门修炼太极拳的起势。躺着、坐着……时时勤练之。不想如此半年,不仅身体渐渐康复了,而且功夫也精进了不少,如今发劲、化劲均得心应手,至此 方才领悟我杨氏太极拳起势之妙,妙不可言。
首先,起势作为杨氏太极拳的第一势是无极生太极的关键所在,能使人身心放松,有助于经络的畅通,促进内气的充盈与运行,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促进人体 健康。此势既是静功,又是内功,还是气功、养生功。再者,从练拳的放松与稳静,使整趟拳更有拳意,更有气势。尤其重要的是在太极拳推手时,欲要做到浸人于 不知,发人于不觉,此实乃熟练起势而后身、手至轻、至柔之故。
总而言之,欲要精深功夫,必先熟练起势。现将先师所授杨氏太极拳起势之练法公诸于世,惟愿太极拳能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再做贡献。

预 备式:两脚跟并拢外八字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中指贴裤缝,顶头拔背,两眼平视前方。右脚脚跟提起,以右脚尖点地,向右侧横开半步,随之脚跟着地,左脚尖内 扣,两脚平行,与肩同宽。随后在意念的带领下,缓慢从上到下依次松头顶、松面部、松颈部、松双肩、松胸部、松背部、松腹部、松胯部、松大腿、松双膝、松小 腿、松踝关节、松脚背、松脚趾,松至脚底涌泉穴。(松时,意念犹如水流,水流至哪里,就松在哪里,身势立稳,头顶虚灵,尾闾中正。只有全身松开,心意松 开,才能达到形态上的松。)如此稍待片刻,让身心稳静下来后才能开动。开动时要大松大软,仍要保持稳静。(此为无极势站桩功)
起势,由以下四个连贯动作完成:
1、两臂徐徐向前提起,似有细绳将其拉起,两后胛缓缓打开,两手掌自然伸直,成舒松自然掌型,掌心向下,掌指朝前,两掌之间的距离略宽于肩。随起随吸气,同时两脚脚趾微微抓地、提肛、收腹(两臂提起与吸气、两脚抓地、提肛、收腹为同时动作)。
2、当两臂升至与肩同高时,松肩,两臂略向内收,即环状收回,至两指尖的距离与头部同宽(松肩,两肘自然左右稍开,就使两臂环状收回;环状收回的同时,再次两脚趾抓地、提肛、收腹)。
3、随后,将手肩忘掉,两臂缓缓垂直下落(两手掌掌心向下,似降落伞兜风样缓缓下落)。与此同松胸部、松背部、松腹部、松胯部、松大腿、松双膝。
4、当两手落至与腰部同高时(这时意念松至双膝),坠肘,两小臂及前胛自然打开,两掌指尖向前,掌心依然向下。直至两臂垂落至身体两侧,松手腕,指尖朝 下,中指自然贴至裤缝。这时感觉两臂犹如钟摆,自然悬垂,手指有麻胀感。这一过程中,松双膝、松小腿、松踝关节,松脚背、松脚趾、松至脚底涌泉穴。
至此,一个完整的起势即告完成。练习者可依以上动作要领,用心体会,反复练习,日积月累,当可收到奇效。余亲身体会,每日练此起式半小时,相当于打一趟太极拳周身舒适,精力充沛,个中之妙只有常练习者才可领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info@ottawabeijing.org  

GMT-5, 2024-11-29 23:46 , Processed in 0.04381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info@ottawabeijing.org

© 2014 info@ottawabeijing.org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