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每逢过年,无论在什么地方,不管时间是否合适,总是想坐到电视机前看看春晚直播。并不期待有什么惊世之作的好节目,只是想借此找到儿时过年的那种感觉 … … 孩童时代,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过年了。过年,意味着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可以放鞭炮,可以晚上提着灯笼和小伙伴们在寒冷的夜晚疯玩。 在那个年代,一年四季的主食就是玉米面、玉米碴子和高粱米,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些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过了腊八,家家户户都开始备年货了,印象最深刻的是蒸粘豆包。在东北老家,有一种叫糜子的作物,收获后去壳加工,就成粘黄米面了。用红豆或绿豆做馅,黄米面做皮,黄橙橙的粘豆包就做好了。刚蒸好的粘豆包吃起来,那种感觉,简直是醉了!人们通常将蒸好的粘豆包放到外面冻上,可以一直吃到二月二。记得舅妈做粘豆包是一绝,每到腊月都想着法子找理由去姥姥家,借机吃上几个舅妈蒸的豆包。还有一个印象最深的东西就是妈妈通常在过年期间发的绿豆芽。把瓦盆底部钻个小洞,将用开水烫泡过的绿豆放在瓦盆里,上面盖上用高粱杆穿成的盖帘。瓦盆放在炕上以保持发豆芽所需的温度,每天妈妈都要重复几次地用温水从豆芽上面淋下,水就从那个小孔里留出来。通常5到7天,又粗又长的豆芽就发成了。在那个冬天以白菜土豆为主的年代,能吃上妈妈亲手发的豆芽,可是极大的享受!据妈妈讲,她能用一斤绿豆发出15斤豆芽,非常高效!妈妈就是凭借着她的这个手艺,在改革开放初期将自己生发的绿豆芽拿到菜市场去卖,挣钱供我读完了大学。 过年穿新衣服是孩子们的另一个期盼。那时候通常是家里大孩子穿过的衣服弟弟妹妹穿,穿破了补一补继续穿。过年的时候父母怎么节省,也要给孩子们买件新衣服,或买块布,给孩子做件新衣服。小伙伴们会互相攀比,评论谁的新衣服最好看,最漂亮。有漂亮衣服的小朋友挺胸昂头,那种发自内心的炫耀,只能用一个字形容 ---- 爽!那些没有新衣服的小伙伴内心里自然地产生出一种自卑,一种埋怨,回家闹着爸爸妈妈要新衣服。可孩子们哪里知道家里入不敷出的窘境呢?无计可施的父母们一边开着空头支票,一边翻箱倒柜,试图找出件能满足孩子们要求的像样一点的旧衣服。 那时候小县城里还没有电视,过年时最大的乐趣莫过于玩灯笼,放鞭炮了。记得家里面有两个可能比哥哥姐姐年龄还要大的灯笼架,一个是八角宫灯形状,一个是西瓜宫灯形状,非常精致。灯笼架里面有一个装置,可以把插蜡烛的底座提出来,插蜡,点蜡非常方便。每到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把灯笼糊上新彩纸,装饰上各种样式的穗子和贴花,过年的气氛越发浓了。也就是从那天开始,小孩子们晚上就提着灯笼找小伙伴们玩耍去了,这样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年过完了,灯笼也被家长收起来了。 那个时候的鞭炮个头很小,品种也很少,主要是种一厘米长一点的小鞭、二起脚、还有一些绑在一根小竹签上的叫穿天猴的,飞高不过十米的烟花。小孩子放鞭炮舍不得一次放完,每天晚上摘下几个放到兜里,和小伙伴们边玩边放。有些大一点的孩子,用手指捏住小鞭,那小鞭就炸不开,火药从两头爆出去。有时也会把手炸伤,可是由于鞭炮小,最多就是把手指上的皮灼伤,过几天就好了。还有一些使坏的孩子,把点着的小鞭往小伙伴的后脖领子里面扔,给小伙伴炸伤了,遭到老爸一顿胖揍,还得给人家赔礼道歉。 后来,上了大学,也有了春晚。除夕晚上就不出去玩了,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开始的几年,虽然假唱呀,提前录制呀,搞得水平很一般,可是老百姓反映都很好。可后来观众欣赏水平越来越高,胃口也给吊起来了,春晚越来越难办了。但出国这么多年,不论怎样总想看看春晚直播,不管春晚多么枯燥无味,坐在电视机(电脑)前,脑子里更多的是那些儿时过年的回忆! 今年除夕正逢星期天,一大早起来一边看春晚,一边忙着在微信上相互拜年。以前从来不抢红包,也不会发红包,可今年朋友给发来了红包,家里的微信群里也有人发红包。在他人的鼓励下也打开了红包!钱包里有了钱怎么办?---- 发出去呀!这不,又学会了发红包。当看到大家抢到红包那股兴奋劲,自己心里也乐开了花 ----- 又找到了童年时期打着灯笼和小朋友嬉笑玩耍的感觉了! 短短几十年,世界发生了巨变,玩法也不一样了。有时在想,二十年以后过年会是什么样子?还会发红包,抢红包吗?会有什么新的玩物呢?不管世道千变万化,儿时过年的那些记忆,就像那雕刻在花岗岩上的刀痕,将伴随着自己,慢慢老去 … … 2016寅申年元月初一晚,于渥村 ' P" Z" m0 l' C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