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太华北京 Ottawa Beijing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北京 美食
楼主: gluo8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太极拳] 练真正太极拳是练內勁功力!

[复制链接]

26

主题

131

帖子

3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0629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22:20:29 | 只看该作者
十三势行功心解 - 王宗岳 (疑:张三丰作。 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f5430c0100xk83.html

以心行气,务令沉著,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
发劲须沉著松净,专主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
运劲如百练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畜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摺迭,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始能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以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1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静,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31

帖子

3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0629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22:23: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luo88 于 2015-1-16 22:24 编辑

张三丰 《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原载《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卷二73至75页。

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蒙一炁,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炁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炁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生万物,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炁既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演为七二之数。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掤捋挤按采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外聚,神必乱之。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矣。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黏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31

帖子

3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0629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22:26: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luo88 于 2015-1-25 11:00 编辑

太极拳说十要杨澄甫口述陈微明笔录

1. 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2. 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 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 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3. 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 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4. 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 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 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5. 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 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 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6. 用意不用力。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 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 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 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 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 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 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 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 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7. 上下相随。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 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8. 内外相合。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 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 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 则浑然无间矣。

9. 相连不断。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线有断,旧力巳 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 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日 “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10. 动中求静。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 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 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学者细心休会,庶可得其意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31

帖子

3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0629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22:30:33 | 只看该作者
太极拳之练习谈/杨澄甫

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旨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 而不能尽其玄妙者,比比皆是,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 积月累,水到渠成。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 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需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虽然良师之指导、好友之切磋,故不可少,而最紧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否则谈论终日,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古人所为,终思无益,不如学也。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拳练,无论老少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 近来研究太极拳者,由北而南,同志日增,不禁为武术前途喜。然同志中,专心苦练,诚心向学,将来不可限量者,故不乏人,但普通不免入于两途,以则天才既具,年力又强,举一反三,颖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满足,邃迩中辍,未能大受;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虽能依样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昧,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则式式皆须修改,且朝经改正,而夕已忘却。故常闻人曰:“习拳容易改拳难。”此语之来,皆由速成而至此。如此辈者,以误传误,必致自误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者也。 太极拳开始,先练拳架。所谓拳架者,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教,学者悉心静气,默记揣摩,而照行之,谓之练架子。此时学者应注意内外上下: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属于外者,周身轻灵,节节贯穿,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初学之时,先此数句,朝夕揣摩,而体会之,一式一手,总须仔细推求,举动练习,务求正确。习练既纯,再求二式,于是逐渐而至于习完,如是则毋事改正,日久亦不致更变要领也。 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闭气;其二,四肢腰腿,不可气强劲。此二句,学内家拳者,类能道之,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起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 摩练时头部不可偏侧与俯仰,所谓要“头顶悬”,若有物顶于头上之意,切忌硬直,所谓悬字意义也。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未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手法之不足也。其 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当随时咽入, 勿吐弃之。 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动,初学时节须注意,否则日久难改,必流于板滞,功夫虽深,难以得以致用矣。 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肩应下垂,肘应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运臂,以气贯指,日积月累,内劲通灵,其玄妙自生矣。 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 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故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姿势。 脚掌应分踢腿(谱上左右分脚或写左右起脚)与蹬脚二式,踢腿时注意脚尖,蹬腿时则注意全掌,意到而气到,气到而劲自到,但腿节均须松开平稳出之。此时最易起强劲,身躯波折而不稳,发腿亦无力矣。 太极拳之程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捋;再次则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 (十三枪)等是也。 练习时间,每日起床后两遍,若晨起无暇,则睡前两遍,一日之中,应练七八次,至少晨昏各一遍。但醉后、饱食后,皆宜避忌。 练习地点,以庭院与厅堂,能通空气,多光线者为相宜。忌直射之烈风与有阴 湿霉气之场所,因身体一经运动,呼吸定然深长,故烈风与霉气,如深入腹中,有害于肺脏,易致疾病也。练习之服装,宜宽大之中服短装与扩头之布鞋为相宜。习练经时,如遇出汗,切忌脱衣裸体,或行冷水楷抹,否则未有不患疾病也。 杨澄甫口述张鸿逵笔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31

帖子

3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0629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20:32: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luo88 于 2015-1-25 11:05 编辑

练拳两年了,比较一下太极明和小云老师对我最帮助的话
http://tieba.baidu.com/p/2627370708

练拳两年了,我从一个完不不懂太极的小女生,变成了朋友们眼里的太极高手,可能你们都不相信,一个月前,我还用太极与我们这里武校的两个男生较量过,结果我大获全胜,基本都是一招放翻。不过我离高手这两个字还差很远,只是对手太菜了。呵呵。
现在练拳遇到了新的问题,所以又来请教各位老师。现在,我把两年来,对我帮助最大的两位老师,以及他们对我帮助最大的话总结一下。要注意的是,这些话都不是原话,也是经过我的理解翻译出来的话,供各位老师批点和各位拳友参考。

一、关于站桩:
太极明老师:站桩重在自然,要站出东西,站桩要心静,心静了才能摸到东西,有了东西,内气触动,则自然虚灵顶劲,气沉丹田,能够在站桩中自然做到这些,站桩才能出功夫,正确的站桩几个月就能出功夫,不正确的站桩,时间长了也能出功夫,只是需要的时间就很长了。
太极小云老师:站桩,不在于能站多久,不在于姿势的高低,关键在于一个“静”字,站桩首先要求入静,站到虚静的程度,何为虚静?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只有入静了,才能明白什么是静极生动,念心不起了,不想事情,感觉无形无象,无内无外了,体内的气感就开始不断出现,先是沉于脚底,或沉于丹田,最后游走全身。体内气感产生,是为静极生动,内气流动全身,意到而气到,是为以气运身。

二、关于运劲如抽丝:
太极明老师:运劲如抽丝,抽的是什么?抽的其实是气,气是真这存在的,方法正确,几要几秒就可以感到气的存在。气绵绵若存,若隐若现,行气时就感觉象抽丝一样。如果用了力,没有放松,气就运不畅,不能随心时而动,那就是把丝抽断了,
太极小云老师:运劲如抽丝,实际就是运气如抽丝,杨式太极首重顺逆抽丝,由手指到脚底为逆抽,由脚底到手指为顺抽。一顺一逆,可以演化出十二抽丝,无论抽丝劲变化如何复杂,最核心的就是一顺一逆。每式一前半部分为开,为逆抽,后半部分为合为顺抽。就在脚底和手掌间互换终站和起点,练时只需要注意气产生于起点,然后直接到达终点就行了,不要管气是如何到达的,只管结果,不管过程。

三、关于用意不用力:
太极明老师:用意不用力不是绝对的一点都不用,不可能有完全不用力的情况,人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会用到力,但是如果有气,就有有内劲,气就是内劲,在有太极内劲的情况下,只需要用意着于接触点,意到而气到,气能产生很大的力,只需要用气棚住对方,拧裹翻钻变化一下动作吞化对方,再加一点点力,就可以把对方发放出去了,发放人其实很简单
太极小云老师:劲是由气感运行产生的,练杨式太极,必须松掉一切的力,那些你能感觉到的力,全是僵力,不是内劲修太极核心是放松,放松的核心是练气和养气,要松到什么程度,不但力不能去想,连劲而不能去想,要把心里想象的有形的那些所谓的劲全松掉,松到如同站桩入静般无内无外,无形无象的程度。此时,每当归静,气感自生,神主明,气主动,腰主形,意到那里,气就到那里,意到气到则有劲,劲自然也到了。

三、关于在意不在气:
太极明老师:练拳时,只要心能静下来,随时感觉得到气的存在的就行了,气是自然存在的,能不能感觉到气,重点不在气在,而是在松上如果心思放在气上,身体会紧,一紧反而找不到气。练拳时,不要想着气,也是要随时放松自已,最好松到全身每个毛孔都张开,好象每个毛孔都可以呼吸一样只要松开了,松彻底了,心意不在气,而气随时都能感觉到,就能做到练拳气感不断

太极小云老师:练拳时,心神务必随专注一方,但是不能关注气感,而是要关注意。如果关注气感,则不仅气感运行不畅,连动作都会出现问题。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在意不在气,这个意是什么样的意?古人说:“无意之中是真意,真意无意。”就个意,就是站桩、静坐,站或坐到入静时,无内无外,无物无象,一切虚灵的那个意,是空灵的意,虚静的意,而不是理性的意,实在的意。这个意到那里,那里就要放松到透空,一旦放松到透空的感觉,气就会自然而然跟着空灵之意走。这就是意到气到。口决:神如明灯,不断照射;气如浮云,不断移动。神照到那里,气就自然移到那里。只需要管气移到位就行了,不要去管气是如何移到的。

四、关于发劲:
太极明老师:练太极不要老想着发劲,功夫不到位,发的是僵力。练太极的核心就是养气和练气,内气增多了,劲也就用了,内气越多,劲就越强。功夫到位了,只想以意行气心为主,意到气到,以气运身而顺遂,劲就自然发出来了,气有多强,劲有多大。无论动作快慢,如要气到气到都有劲。当你放放松,打拳时感到支撑八面时,就有整劲了。

太极小云老师:发劲与气感是否通出有关,与动作快慢无关,无论快慢均有劲。练习发劲,有渐法和顿法两种方式。所谓渐法,就是从僵劲、僵柔劲、轻灵劲、虚无劲一步一步的来,一阶段一阶段的练,随着松静和透空的程度不同,发的劲出不一样。所谓顿法,就是真接锁定虚无劲来练习,必须练到全身透空,松空周身都好似空气般不存以后,才能发出虚无劲。发虚无劲时,不仅周身虚空到不存在一般,连劲都不要去想,力就更不能想,最好把意都虚无掉,好象全身就只有手指,没有劲,没有力,没有气,心神专注于发劲部位,直接把发劲部位在无力、无气、无劲、无全身的情况下伸出去就行了,身内浩然正气自然会跟上。发劲部位无论是手还是脚,此时只心神一动,即会弹性而出,这样发出的劲是最有杀伤力的,这就是传说中的神打。

五、关于打坐:
太极明老师:打坐是最有利于养气的,练太极不打坐,就很难出真功夫。打坐关健是入静,入静很难,到时间长了,功夫深了,就可以很快入静。入静后,会有无比高大,顶天立天的感觉,或者身体已经不存在,融入宇宙天地的感觉。此时,外呼吸会变弱,最后会弱到自已都感觉不到自已的呼吸,进入胎息状。到了这个程度,气就会不为涌出,刚开始为热流,到最后为在身内翻涌,然后通小周天、大周天,结成内丹,内丹结的越好,内劲就越大。

太极小云老师:古人说“静极生动,动极归静,动静相间”,不会静坐,就永远不懂这话的意思。练太极,不提倡一开始就站桩和打坐,实际上站桩和打坐的核心要求都是入静,而初学者是很难静下来的,不能入静,站桩和打坐就起不到效果想要快速入静,需要一定的火候,这个火候要在动中求,也就是从打拳中求,每天打数次拳,如果慢慢的能够在打拳中做到动中静,火候就到了,火候到了的时候,打着拳就突然想静坐,一坐下去就会很快入静。所谓静极生动,就是外形和意识的活动静到极至时,人体的内部则开始风起云涌,气血开始涌动,此时神抱住气,意系住息,于丹田中悠扬宛转,聚而不散,可以感到明显的气感,伴随身体和局部体温升高,最后丹田火炙,两肾汤煎,小周天的路径就畅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

帖子

4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1
16#
发表于 2015-2-2 10:07:36 | 只看该作者
老罗自己就顶了 14楼?  那我做第一个观众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31

帖子

3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0629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21:14:51 | 只看该作者
火手探官 发表于 2015-2-2 10:07
老罗自己就顶了 14楼?  那我做第一个观众吧。

哈哈。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51

帖子

19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8
18#
发表于 2015-2-10 15:23:15 | 只看该作者
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31

帖子

3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0629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2-13 13:48:08 | 只看该作者
GoldenRiver 发表于 2015-2-10 15:23
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

形意拳经 与太极拳经典 有相同的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31

帖子

3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0629
20#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15:28: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luo88 于 2015-5-4 15:35 编辑

from    at http://tieba.baidu.com/p/3697419754

张三丰太极拳论把太极拳的完整练法都公开了,你只看后人的解释有什么用,后人的解释必须是在自身锻炼得出体悟后方才对你或许有用。而在现在大多数人都是从字面上去解释,这怎么解释得通呢?怎么可能对你有用呢?
太极拳的练法很简单,那就是“气宜鼓荡”。内气鼓荡的过程就是敛气入骨的过程。能够内气鼓荡了,就能够神宜内敛,能够神宜内敛了,自然就能用意不用力太极拳的所谓用意,其实就是指全神贯注于气宜鼓荡的感觉上,而不是什么用思想去指导意识
十三势行功心解只是在解释太极拳应该怎么练,但是它的解释还不完全。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它没有说明什么是气宜鼓荡。没有说明气宜鼓荡因何而来。不过,这其实也是没法公开说明的事情,所以十三势歌诀说过入门引路须口授,口的无非就是这些。所以看一个太极拳锻炼者究竟有没有师承,只要看他对气宜鼓荡这句话的理解就可以知道。如果连什么是气宜鼓荡都不明白,那就绝对是个太极拳锻炼上的空子。



from  8L  at http://tieba.baidu.com/p/3697419754

运劲如抽丝是王宗岳在解释张三丰太极拳论中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这句话所做的比喻,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那个若字,即像什么什么的意思,并非指特定的方法。当你在盘拳时有了内气鼓荡的感觉,并想继续保持这种觉悟,你就只能像抽丝一样的去运动,这就是运劲如抽丝的本来意思。既然运劲如抽丝是为了保持内气鼓荡的一种形象比喻,那么,是否还有其他的说法就没必要去较真了。
气宜鼓荡的目的是为了敛气入骨,这是练太极拳锻炼的根本方法,运劲如抽丝是解释锻炼内气鼓荡而做的比喻,那么所谓的运劲如抽丝也就是为了在盘拳时能敛气入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info@ottawabeijing.org  

GMT-5, 2024-11-26 12:15 , Processed in 0.03926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info@ottawabeijing.org

© 2014 info@ottawabeijing.org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